第1篇 信息系统概论
第1章 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1.1、MIS定义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目前,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MIS系统通常用于系统决策,例如,可以利用MIS系统找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上层管理人员,使他们了解当前工作发展的进展或不足。换句话说,MIS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公司现状,把握将来的发展路径。
MIS的特点首先是闭环管理,没有闭环,信息的正确性无法得到验证。
1.2、MIS的特性
完善的MIS具有以下四个标准:确定的信息需求、信息的可采集与可加工、可以通过程序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可以对信息进行管理。 具有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是MIS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象征着MIS是软件工程的产物。 通过MIS实现信息增值,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数据,实现辅助决策。 MIS是发展变化的,MIS有生命周期。
MIS的开发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工作基础。只有在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稳定的生产秩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准确的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才能进行MIS的开发。 因此,为适应MIS的开发需求,企业管理工作必须逐步完善以下工作: 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各部门都有相应的作业流程; 管理业务的标准化,各部门都有相应的作业规范; 报表文件的统一化,固定的内容、周期、格式;数据资料的完善化和代码化。
1.3、MIS的划分
1.3.1.基于组织职能进行划分
MIS 按组织职能可以划分为办公系统、决策系统、生产系统和信息系统。
1.3.2.基于信息处理层次进行划分
MIS基于信息处理层次进行划分为面向数量的执行系统、面向价值的核算系统、报告监控系统,分析信息系统、规划决策系统,自底向上形成信息金字塔。
1.3.3.基于历史发展进行划分
第一代MIS 是由手工操作,使用工具是文件柜、笔记本等。
第二代MIS 增加了机械辅助办公设备,如打字机、收款机、自动记账机等。
第三代MIS 使用计算机、电传、电话、打印机等电子设备。
1.3.4.基于规模进行划分
随着电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MIS 从地域上划分已逐渐由局域范围走向广域范围。
1.3.5.MIS的综合结构
MIS可以划分为横向综合结构和纵向综合结构,横向综合结构指同一管理层次各种职能部门的综合,如劳资、人事部门。纵向综合结构指具有某种职能的各管理层的业务组织在一起,如上下级的对口部门。
第2章 信息时代MIS相关联的内容
2.1 CBIS
2.1.1 CBIS概念
CBIS(Computer-Based Information System,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CBIS可用来对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支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加工、数据传输和数据提供等。一个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CBIS)是 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库、网络 和人的集合,将他们组织起来完成数据和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活动。
2.1.2 CBIS的优越性
(1)支持数据的自动化采集。
(2)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海量数据的存储、查询和运算,并迅速输出结果。
(3)使半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和手工处理的任务自动化。
(4)借助通信技术的支持,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海量数据安全、快速传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5)以多种方式和途径生动表现信息内容,并超过人们的想象力。
2.2 BI
2.2.1 BI概念
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又名商务智能)。指用现代数据仓库技术、线上分析处理技术、数据挖掘和数据展现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以实现商业价值。
商业智能作为一个工具,是用来处理企业中现有数据,并将其转换成知识、分析和结论,辅助业务或者决策者做出正确且明智的决定。是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数据提高决策质量的技术,包含了从数据仓库到分析型系统等。
2.2.2 BI相关工具
OLAP工具。提供多维数据管理环境,其典型的应用是对商业问题的建模与商业数据分析。OLAP也被称为多维分析。
数据挖掘(Data Mining)软件。使用诸如神经网络、规则归纳等技术,用来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做出基于数据的推断。
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和数据集市(Data Mart)产品。包括数据转换、管理和存取等方面的预配置软件,通常还包括一些业务模型,如财务分析模型。
2.3 大数据
2.3.1 概念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对于“大数据”(Big data),研究机构Gartner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而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
大数据(Big data)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公司创造的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在下载到关系型数据库用于分析时会花费过多时间和金钱。大数据分析常和云计算联系到一起,因为实时的大型数据集分析需要像MapReduce一样的框架来向数十、数百或甚至数千的电脑分配工作。
大数据需要特殊的技术,以有效地处理大量的容忍经过时间内的数据。适用于大数据的技术,包括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数据库、数据挖掘电网、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互联网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
2.3.2 特征
容量(Volume):数据的大小决定所考虑的数据的价值和潜在的信息。
种类(Variety):数据类型的多样性。
速度(Velocity):指获得数据的速度。
可变性(Variability):妨碍了处理和有效地管理数据的过程。
真实性(Veracity):数据的质量。
复杂性(Complexity):数据量巨大,来源多渠道。
价值(value):数据具有价值。
2.3.3 结构
第一层面是理论,理论是认知的必经途径,也是被广泛认同和传播的基线。在这里从大数据的特征定义理解行业对大数据的整体描绘和定性;从对大数据价值的探讨来深入解析大数据的珍贵所在;洞悉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从大数据隐私这个特别而重要的视角审视人和数据之间的长久博弈。
第二层面是技术,技术是大数据价值体现的手段和前进的基石。在这里分别从云计算、分布式处理技术、存储技术和感知技术的发展来说明大数据从采集、处理、存储到形成结果的整个过程。
第三层面是实践,实践是大数据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这里分别从互联网的大数据,政府的大数据,企业的大数据和个人的大数据四个方面来描绘大数据已经展现的美好景象及即将实现的蓝图。
2.4互联网+
2.4.1 概念
“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这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正因为此,“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
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2.4.2 特征
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了,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融合协同了,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伙伴参与创新,等等,不一而足。
二是创新驱动。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三是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会是很大的不同。
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例如UGC,例如卷入式营销,例如分享经济。
五是开放生态。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的市场驱动,让创业并努力者有机会实现价值。
六是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
2.4.3 实际应用
2.4.3.1 互联网+工业
“互联网+工业”即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与“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内涵一致。
“移动互联网+工业”。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传统制造厂商可以在汽车、家电、配饰等工业产品上增加网络软硬件模块,实现用户远程操控、数据自动采集分析等功能,极大地改善了工业产品的使用体验。
“云计算+工业”。基于云计算技术,一些互联网企业打造了统一的智能产品软件服务平台,为不同厂商生产的智能硬件设备提供统一的软件服务和技术支持,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并实现各产品的互联互通,产生协同价值。
“物联网+工业”。运用物联网技术,工业企业可以将机器等生产设施接入互联网,构建网络化物理设备系统(CPS),进而使各生产设备能够自动交换信息、触发动作和实施控制。物联网技术有助于加快生产制造实时数据信息的感知、传送和分析,加快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网络众包+工业”。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企业通过自建或借助现有的“众包”平台,可以发布研发创意需求,广泛收集客户和外部人员的想法与智慧,大大扩展了创意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搭建了“创客中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链接创客的创新能力与工业企业的创新需求,为企业开展网络众包提供了可靠的第三方平台。
2.4.3.2 互联网+金融
在金融领域,余额宝横空出世的时候,银行觉得不可控,也有人怀疑二维码支付存在安全隐患,但随着国家对互联网金融(ITFIN)的研究也越来越透彻,银联对二维码支付也出了标准,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较为有序的发展,也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鼓励。
互联网+金融从组织形式上看,这种结合至少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互联网公司做金融;如果这种现象大范围发生,并且取代原有的金融企业,那就是互联网金融颠覆论。
第二种是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第三种是互联网公司和金融机构合作。
2.4.3.3 互联网+理财
从2013年以在线理财、支付、电商小贷、P2P、众筹等为代表的细分互联网嫁接金融的模式进入大众视野以来,互联网金融已然成为了一个新金融行业,并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资理财选择。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2013年是初始之年,2014年是调整之年,而2015年将成为各种互联网金融模式进一步稳定客户、市场,走向成熟和接受监管的规范之年。
2.4.3.4 互联网+智慧城市
伴随知识社会的来临,无所不在的网络与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共同驱动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了、泛在了、应用于传统行业了,更会同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体验实验区) 、Fab Lab(个人制造实验室、创客)、AIP(“三验”应用创新园区)、Wiki(维基模式)、Prosumer(产消者)、Crowdsourcing(众包) 等典型创新2.0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创新2.0时代。
“互联网+”作为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将形塑面向知识社会的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推动形成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互联网+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其中以人为本推动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与大众创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互联网+”正是解决资源分配不合理,重新构造城市机构、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的利器。譬如在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基于互联网思维,搭建开放、互动、参与、融合的公共新型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的融合,推动传统行业的升级与转型,从而实现资源的统一协调与共享。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智慧城市正为互联网与行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应用土壤,一方面推动了传统行业升级转型,在遭遇资源瓶颈的形势下,为传统产业行业通过互联网思维及技术突破推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新的空间;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发展,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结合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并催生了跨领域、融合性的新兴产业形态。
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而“开放,透明、互动、参与、融合”的互联网思维为公众提供了维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多种工具和方法实现用户的参与,实现公众智慧的汇聚,为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创新2.0推动的创新生态所带来的创客浪潮,互联网浪潮推动的资源平台化所带来的便利以及智慧城市的智慧家居、智慧生活、智慧交通等领域所带来的创新空间进一步激发了有志人士创业创新的热情。也正因如此,“互联网+”是融入智慧城市基因的,是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基本特征。
2.4.3.5 互联网+通信
在通信领域,互联网+通信有了即时通信,几乎人人都在用即时通信App进行语音、文字甚至视频交流。然而传统运营商在面对微信这类即时通信App诞生时简直如临大敌,因为语音和短信收入大幅下滑,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来自数据流量业务的收入已经大大超过语音收入的下滑,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彻底颠覆通信行业,反而是促进了运营商进行相关业务的变革升级。
2.4.3.6 互联网+交通
"互联网+交通"已经在交通运输领域产生了"化学效应",比方说,大家经常使用的打车软件、网上购买火车和飞机票、出行导航系统等等。
从国外的Uber、Lyft到国内的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移动互联网催生了一批打车拼车专车软件,虽然它们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仍存在不同的争议,但它们通过把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交通出行相结合,改善了人们出行的方式,增加了车辆的使用率,推动了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排放,对环境保护也做出了贡献。
2.4.3.7 互联网+民生
在民生领域,你可以在各级政府的公众账号享受服务,如某地交警可以60秒内完成罚款收取等,移动电子政务会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工具。
2.4.3.8 互联网+旅游
微信可以实现微信购票、景区导览、规划路线等功能。腾讯云可以帮助建设旅游服务云平台和运行监测调度平台。市民在景区门口,不用排队,只要在景区扫一扫微信二维码,即可实现微信支付。购票后,微信将根据市民的购票信息,进行智能线路推送。而且,微信电子二维码门票自助扫码过闸机,无需人工检票入园。
2.4.3.9 互联网+医疗
现实中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业内人士认为,移动医疗+互联网有望从根本上改善这一医疗生态。具体来讲,互联网将优化传统的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一条龙的健康管理服务。在传统的医患模式中,患者普遍存在事前缺乏预防,事中体验差,事后无服务的现象。而通过互联网医疗,患者有望从移动医疗数据端监测自身健康数据,做好事前防范;在诊疗服务中,依靠移动医疗实现网上挂号、询诊、购买、支付,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提升事中体验;并依靠互联网在事后与医生沟通。
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19.8亿元,同比增长50.0%,预计2017年将达到200.9亿元,4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8.5%。移动医疗未来两年将高速发展。
2.4.3.10 互联网+教育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
在教育领域,面向中小学、大学、职业教育、IT培训等多层次人群提供学籍注册入学开放课程,但是网络学习一样可以参加我们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可以足不出户在家上课学习取得相应的文凭和技能证书。互联网+教育的结果,将会使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
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不只是创业者们,还有一些平台能够实现就业的机会,在线教育平台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就能够让一批人实现职能的培训,而自身创业就能够解决就业。教育不只是商业,就类似极客学院上线一年多,就用近千门职业技术课程和4000多课时帮助80多万IT从业者用户提高职业技能。
“互联+不会取代传统教育,而且会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
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
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
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
2.4.3.11 互联网+政务
2014年6月末,国内政务微信公众号大约在6000个左右。而截至2014年11月27日,有数据统计的全国政务微信公号为16446个。其中,中央部委及其直属机构政务微信公号为2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区县三级地方类政务微信公号16233个。到2015年2月6日,国家网信办在石家庄举办的政务新媒体建设发展经验交流会上传出消息,政务微博账号达24万个,政务微信账号已逾10万个。政务微信公众号从数量到影响力,已是一支不容忽视的传播力量。
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悄然开始了与互联网巨头的合作,试图通过互联网提升政府效率,增加行政透明度,助力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全国两会结束后不久,腾讯先后宣布与河南省、重庆市和上海市政府合作打造“智慧城市”,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交通、医疗、社保等一系列政府服务接入微信,把原来需要东奔西走排大队办理的业务通过手机完成,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4.3.12 互联网+农业
农业看起来离互联网最远,但“互联网+农业”的潜力却是巨大的。农业是中国最传统的基础产业,亟需用数字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信息技术对地块的土壤、肥力、气候等进行大数据分析,然后据此提供种植、施肥相关的解决方案,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此外,农业信息的互联网化将有助于需求市场的对接,互联网时代的新农民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先进的技术信息,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掌握最新的农产品价格走势,从而决定农业生产重点。与此同时,农业电商将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减少农产品买卖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益。面对万亿元以上的农资市场以及近七亿的农村用户人口,农业电商面临巨大的市场空间。
2.4.3.13 互联网+语言
互联网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而人类正站在一个新的时代——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前沿。在这一前沿,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互联网+语言”的传播模式也由此诞生,它将成为增强语言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互联网+语言”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语言传播中的作用,增强语言影响力,提升语言软实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语言发展新形态。语言传播的动因是推动语言传播的力量;不同时代不同语言的传播,有着不同的动因,如文化、科技、军事、宗教和意识形态等。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了语言传播的直接动因和有力工具,并在逐渐演变成为多语言的网络世界。因此,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语言传播中的作用,对于增强语言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互联网+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传播模式,如何充分利用它来增强语言影响力,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2.4.3.14 互联网+应用
作者李泊霆在他的新书中通过大量的行业实践和最新案例研究,以‘声浪’传播的物理学原理作为自主品牌营销理论构建的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声浪传播’理论体系,为‘互联网+’浪潮下的品牌营销提供了新的行动依据。声浪传播理论极力去构建品牌发展的全知视角,并由原点区、发声区、回声区、无声区及无声崇拜五部分组成,它们各自成环,同时又如奥运五环一样环环相扣,形成品牌传播的全新体系。
第一步 原点区:做品牌就像用圆规画圆,有了明确而又坚定有力的原点,才能画得好!如果原点没选对或不坚定,那画出来的圆就永远都无法圆满。
第二步 发声区:没有声音,就没有市场!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如同你在山谷里叫,如果太小声,可能山也不会睬你!
第三步 回声区:品牌就是个有个性的人,除了生理特征,更要有精神特征;声音是可以听见的,声浪却是无形的,用无形包装有形成为占据人心的重要手段。
第四步 无声区:“宁静而致远”,不是完全没有声音,而是主动调低音量;于无声处反思内在,倾听内心,在醒觉中夯实原点,谋定新图景。
第五步 无声崇拜:佛家说:不可说,不可说。大音希声,不可说的才最具魅力。
提及声浪传播,于多数人来讲,是陌生的。但仔细拆解后会发现,其所暗含的逻辑并不陌生。毕竟一切品牌“名望”的产生,都源于消费者的内心。消费者内心的活动,是外力影响的结果。消费者的内心受到各种外力的影响而产生情绪,产生交流分享的意愿,就会通过各种声音表达出来。这些不同的声音相互叠加交错,形成声浪,成就了品牌的“名”;在声浪中赋予积极的品牌内涵,使其和谐一致,塑造了品牌的“望”。声浪是品牌名望的载体,也是品牌名望的基石。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朱磊进而将声浪传播的精髓归结为如下三点:
其一,要倾听消费者的声音,然后消费者才能听到你的声音,这是一种基本态度。
其二,学会发声,首先要回到原点,说出人话;然后学会思考,发出文化之声、生命之声。
其三,要在互联网发声,联系群众一起发声,制造声量;借力高端人群发声,制造回声;让朋友一起发声,营造口碑。最后,就可以“润物细无声”,用一种精神,让消费者发出共鸣之声;用一种力量,让品牌、消费者和社会共奏天籁之声。
2.5 工业4.0
2.5.1 概念
“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2.5.2 过程
2.5.2.1 工业1.0
机械化,以蒸汽机为标志,用蒸汽动力驱动机器取代人力,从此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正式进化为工业。
2.5.2.2 工业2.0
电气化,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用电力驱动机器取代蒸汽动力,从此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实现分工,工业进入大规模生产时代。
2.5.2.3 工业3.0
自动化,以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PC的应用为标志,从此机器不但接管了人的大部分体力劳动,同时也接管了一部分脑力劳动,工业生产能力也自此超越了人类的消费能力,人类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
2.5.3 背景
要理解工业4.0,我们得先分析下目前的状况,我们称之为工业3.X,这种状态叫做完全的自动化和部分的信息化。
我们目前工厂模式,存在的目的只有两个,生产产品,然后卖出去。所以在工业企业中,通常会分为两个大的部门,一个是生产部门,一个是业务部门,前者通过MES(制造执行系统)管理,后者通过ERP(管理信息系统)来管理。
这两个系统啥区别呢?ERP更倾向于财务信息的管理,而MES更倾向于生产过程的控制,简单的说,ERP主要告诉你客户需要生产多少个瓶子,哪天下单,哪天要货,而MES主要负责监控和管理生产这些瓶子的每一个步骤和工序如何实现。
在中国工厂的很多车间里,各个生产设备之间、生产设备和控制器之间,都已经基本实现了连通。再牛逼一点的公司里,整个工厂已经通过制造执行系统(MES)连通起来,而业务部门全部通过ERP连通起来了。
但存在一个问题,ERP和MES其实并没有连起来!
所以当ERP给MES下达生产计划指令后,MES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与计划偏差的事项(比如设备坏了,原料不合格等等),MES会根据车间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是ERP是不知道的!所以它会继续按照原本的计划执行订单,时间久了,财务系统和工厂的实际情况就会出现非常大的偏差。
为什么ERP和MES没有连起来?两个原因,首先是ERP和MES的开发公司通常是两拨人,搞财务的和搞生产的合作,不但互相不懂对方的职业术语,业务部门和生产部门在公司里通常是分开运营。为了防止两个系统的偏差越来越大的,工厂车间通常会定期把MES的调整项做成一个表,交给业务部门,然后由业务部门手动在ERP中调整过来。
ERP和MES的问题只是工厂内系统断层的一个问题缩影,事实上工厂里还有非常多的其他系统,设计、制造、采购、办公等等,这些系统都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互相都不知道对方在干啥,干到哪一步了。其中一个部分出了特殊情况,其他部分都不知道,只有等到问题出现了,才能退回来,所有系统再一个个改。
例如:老罗的锤子手机之所以难产,就是因为在设计的时候,生产人员并没有实时了解情况,所以实际生产时发现原本的牛X设计会导致良品率很低,只能退回去重新设计。这样每一个产品都要改来改去,所以一个工业品从设计到上线量产,往往要用一两年的时间。
当然,这种事也不是第一天存在的,以前因为在工业时代,产品的生命周期很长,例如:西门子一个型号的变频器可以卖三十年,这样一两年的研发上线时间也就显得不那么长了,其余的问题,靠着人工沟通,虽然有错,倒也都相安无事。
然而,可怕的狼终于还是来了。
这两只狼,一只叫产能过剩,一只叫互联网。
全球性的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往一款产品卖三十年的做法已经不行了,你跑不快,有的是快的。老罗的锤子手机仅仅晚上线了几个月,就从一款万众期待的爆款,成为了臭大街的过时货,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了。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撼动了工业时代的一大基础,信息不对称。工业时代里,因为生产厂家无法低成本的了解每一个客户的需求,所以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就是把需求做多的性能组合到一起,成为一款产品。
比如你想要一双适合你的脚的鞋子,鞋厂是无法知道你的脚多大的,所以只能测量很多人的脚之后,把最集中的尺码分成40号,41号,42号等等,但是如果你的脚偏肥或偏瘦,对不起,概不伺候。
互联网改变了这个局面,人与人,人与厂商,可以低成本的实现连接,从而让每个人的个性需求被放大,人们越来越喜欢个性化的东西。但是个性化的东西需求量没有那么大,这就需要工业企业能够实现小批量的快速生产。
这两只狼,逼迫着传统工业必须做一件事,一件工业社会最不爱做的事,就是快速、小批量、定制化的生产。
这个时候,先得做点准备工作,就是工业3.0首先要进化为3.X,所谓工业3.X,其实就是先把ERP和MES等等信息系统彻底打通,让工厂原本的所有信息孤岛实现连通。这个时候,就从完全的自动化和部分的信息化,进入了完全的自动化和完全的信息化,也就是工业3.0大圆满阶段。
2.5.4 协议
工业4.0为什么不用现在互联网的通讯方式,也就是TC/PIP协议?简单的来说,互联网的通讯方式,速度还是太慢,精准度还是不够,安全性还是不好。而工业生产中,对于速度、精度和安全性的要求,要远远高于你下载一部电影的要求。
所以万物互联,必须需要一个专门的通讯协议。
这也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以及中国的两化融合中国制造2025,这些时髦的名词背后的核心问题,大家在争这个通讯标准。美国的互联网世界第一,所以美国人希望从信息化层降维到自动化层;而德国的机械制造业最强,所以他更希望从自动化层升格到信息化层;中国制造业第一大国,互联网第二强国,所以两边都不想跟,打算自己搞个互联网+,也叫中国制造2025。
2.5.5 特点
2.5.5.1 智能生产
生产设备和管理信息系统也各自连接起来,并且设备和信息系统之间也连接起来了。你有没有觉得还缺点什么?没错,就是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还没有连接起来。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东西,叫做RFID,射频识别技术。估计你听不懂,简单来说,这玩意儿就相当于一个二维码,可以自带一些信息,他比二维码牛叉的地方,在于他可以无线通讯。
我们来描述一个场景,百事可乐的生产车间里,生产线上连续过来了三个瓶子,每个瓶子都自带一个二维码,里面记录着这是为张三、李四和王二麻子定制的可乐。
第一个瓶子走到灌装处时,通过二维码的无线通讯告诉中控室的控制器,说张三喜欢甜一点的,多放糖,然后控制器就告诉灌装机器手,“加二斤白糖!”(张三真倒霉……)。
第二个瓶子过来,说李四是糖尿病,不要糖,控制器就告诉机器手,“这货不要糖!”
第三个瓶子过来,说王二麻子要的是芬达,控制就告诉灌可乐的机械手“你歇会”,再告诉灌芬达的机械手,“你上!”
看到了,多品种、小批量、定制生产,每一灌可乐从你在网上下单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为你定制的,他所有的特性,都是符合你的喜好的。
这就是智能生产。
2.5.5.2 智能产品
生产的过程智能化了,那么作为成品的工业产品,也同样可以智能化,这个不难理解,你们看到的什么智能手环、智能自行车、智能跑鞋等等智能硬件都是这个思路。就是把产品作为一个数据采集端,不断的采集用户的数据并上传到云端去,方便用户进行管理。
德美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分歧之一,就是先干智能工厂,还是先搞智能产品。
2.5.5.3 生产服务化
智能产品会不断地采集用户的数据和状态,并上传给厂商,这个就使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成为可能,向服务收费。
这个服务是什么呢?比如西门子生产一台高铁的牵引电机,以往就是直接卖一台电机而已,现在这台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不断的把数据传回给西门子的工厂,这样西门子就知道你的电机现在的运行状况,以及什么时候需要检修了。高铁厂商以往是怎么做的?一刀切,定一个时间,到时间了不管该不该修都去修一下,跟我们汽车保养没什么差别。现在西门子可以告诉你什么时候需要修什么时候需要养护,你要想知道,对不起,给钱。
再举个例子,智能产品实现后,每一辆汽车都会不断地采集周边的数据,来决定自己的行驶路线,整个运输系统会完全服务化,任何人都不需要再买车,有一天也许自己开车会成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因为设备是智能的,而人确是不可控的。
在这个阶段,所有的生产厂商都会向服务商转型。
2.5.5.4 云工厂
当工厂的两化融合进一步深入的时候,另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就有要孕育而生了,这就是云工厂。
工厂里的设备现在也是智能的了,他们也在不断地采集自己的数据上传到工业互联网上,此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哪些工厂的哪些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转,哪些是有空闲的。那么这些存在空闲的工厂,就可以出卖自己的生产能力,为其他需要的人去进行生产。
互联网行业为什么发展的这么快,就是因为创业者只需要专注于产品和模式创新,不需要自己去买一个服务器,而是直接租用云端的服务就行了。而目前工业的创业者,还是要不断地纠结于找OEM代工还是自建工厂中,这个极大地限制了工业领域的创新。当云工厂实现的时候,我预言中国的工业领域将出现一个比互联网大百倍以上的创新和创业浪潮,那个时候这个社会的一切都将被深刻的改变。
2.5.5.5 跨界打击
互联网行业天天说降维打击传统行业,什么谷歌小米阿里巴巴乐视,工业4.0的跨界打击将比这些互联网企业猛烈百倍。这个过程将从根本上撼动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根基,重塑整个商业社会。
举个例子,一个生产手表的厂商,这个表每天贴着你的身体,采集你身体的各项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手表厂商也许没啥用,但是对于保险公司就是个金库,这个时候,手表厂商摇身一变,就能成为最好的保险公司。
当自动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时候,跨界竞争将成为一种常态,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将被重塑。
2.5.5.6 黑客帝国
正如电影《黑客帝国》所描述的。
整个工业4.0过程,就是自动化和信息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也是用软件重新定义世界的过程。
在未来,多元宇宙将在虚拟世界成为现实,一个现实的世界将对应无数个虚拟世界。改变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会改变;改变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也会改变。一切都在基于数据被精确的控制当中,人类的大部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将被机器和人工智能所取代,所有当下的经济学原理都将不再试用。但是有一些东西是不会变的,我相信。人类的爱、责任、勇敢,对未来和自由的向往,以及永无止境的奋斗。生生不息!
第3章 管理系统与信息技术应用
3.1 信息技术管理的理论框架
信息是企业实施管理和控制的依据,是企业内外部联系的纽带。专门从事信息技术管理的国际性组织ISACA设计了一个信息技术管理的理论框架,被称为:COBIT。COBIT(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即信息系统和技术控制目标,是成立于1969年的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于1996推出的用于“IT审计”的知识体系。
COBIT强调所有企业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管理,表现如下:
(1)企业对信息和信息传递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强
(2)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和风险威胁越来越广泛;
(3)信息和信息系统投资成本问题越来越突出;
(4)技术引发的组织变革和商业模式变革越来越剧烈;
(5)技术创建就业机会和降低成本的潜力越来越明显。
3.2数据与信息
3.2.1 数据与信息的概念
(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对事物的状态、特征、运动及变化的描述。
(2)数据的定义:数据是对事物状态和特征的表述符号,是信息的载体。
3.2.2 数据与信息的区别
(1)数据是物理的,而信息是释义的;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是数据含义的体现。
(2)数据反映了事物的表象,往往是零散的,是对原始事实和状态的直接记录;而信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往往是相互关联的,是数据加工后形成的认识和概念。
(3)信息比较稳定,不随载体的性质而随意改变;而数据的形式往往变化多端,很容易受载体性质的影响。
(4)数据是信息的重要来源,可用人工或自动化装置,对数据进行通信、翻译和处理;信息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对数据所承载的事实进行组织后的结果。
(5)从数据到信息要经过一个转换过程,即数据处理过程;数据的选择、组织和系统化等处理过程往往要在知识的辅助下完成。
3.2.3 信息的递归定义
企业的管理活动具有广泛性和连续性,包括多重决策或控制过程。从连续的决策过程看,每个前项处理过程的输出都可能是后续处理过程的输入。这样,对单个单项数据而言,它既可以是数据也可以是信息,在不同的数据处理阶段充当不同的角色,这种现象被称作信息的递归定义。
3.3 管理信息
3.3.1 定义
那些对人们所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有用的、可影响和控制生产、服务或经营活动的信息统称为管理信息。
3.3.2 分类
与信息产生的客体相联系,信息可分为:
(1)自然信息。
(2)生物信息。
(3)机器信息。
(4)人类社会信息等。
3.3.3 性质
正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可靠性、相关性、层次性、简单性、经济型、安全性、可处理性、可访问性、可检验性。
3.3.4 特点
(1)数据来源的广泛性。
(2)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3)信息形式的多样性:信息以多种多样的数据形式为载体。
(4)信息发生、处理、使用在时空上的不一致性。
(5)信息价值的不确定性。
(6)信息生命周期的主观性:管理信息一般都要经历最初捕获、组织、处理、使用、最终消亡。
3.4 信息时代的企业与管理
3.4.1 现代企业的运作
(1)及时准确地收集信息来把握市场需要,支持自身产品或服务的开发。
(2)采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组织的运作管理。
(3)建立有效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益。
3.4.2 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
3.4.2.1 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作用